根據數據顯示,海豚在人工護理設施和野外的存活率非常接近,更有證據指出人工護理下的海豚由於得到充足的營養和照料,故一般較野生海豚更長壽。
經歷五十多年人工護理海豚的經驗,人類對海豚的生理結構、心理特徵和行為等均有更深入的了解,亦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知識,包括如何管理小型的海豚族群,以保持基因多樣性和理想的壽命,海豚疾病的認識和治療,以及海豚的生理構造,例如牠們如何透過視覺及回音以判斷空間知覺的關係。
同時,位於世界各地的動物設施包括海洋公園亦透過人工護理的海豚進行各種繞富教育意義的展示和課程,喚醒了全球數以百萬遊人愛護海豚和海洋的自覺。
海洋公園於1974年首度引入海豚,業界當時普遍對海豚的認識不多,而對亞洲水域的樽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了解更少。在1993年海洋公園成立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支持亞洲區內海洋哺育類動物的研究之前,業界普遍對亞洲水域的鯨豚認識甚少。自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成立以來,已投放超過1,400萬元支持逾100個項目,透過研究、公眾教育及培養新一代保育專家等方式,支持亞洲區內的鯨豚保育。
海洋公園一直抱持認真負責的宗旨,除了投放以百萬元計的資金進行鯨豚保育工作外,更斥資數千萬元作研究及建設,以繼續提升園內海豚的生活環境。
其中一個研究是全面研究是鯨豚動物中類鼻疽病(melioidosis)的成因,以及避免感染的方法。類鼻疽病是呼吸道病毒,主要影響人類及哺乳類動物,包括鯨豚。這項研究由海洋公園一位首席獸醫負責,她於海洋公園九十年代初至中期擔任研究部門主管,直至2007年。這項研究由海洋公園支持,於2003年發表,當中所得的研究結果幫助公園進一步了解類鼻疽病及研究治療方法,以拯救海豚。海洋公園自從該研究完成後,在2002年至2009年期間,只有兩隻海豚因類鼻疽病死亡,而最後的個案在2005年發生。海洋公園現時仍繼續進行類鼻疽病的研究,而新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減低鯨豚的死亡率。
目前,海洋公園共有16條海豚,當中超過半數在公園出生,其餘主要經由借養所得。我們現時最年長的海豚早於1978年便來到公園;我們更是全球首個進行人工繁殖海豚方式的海洋水族機構。
海洋公園的專業團隊策動之研究,能與全球其他水族業界分享,並帶來正面影響,我們對此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