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海洋公園的資料。
回顧香港海洋公園的大熊貓安安,這位深受愛戴的動物大使享年35歲,相等於人類105歲高齡。新發表的研究發現,這隻「百歲熊貓」生前在數據收集期間,有平均三成半的時間精力充沛、活躍好動。
安安2022年7月21日離世前,香港海洋公園研究團隊就牠的日常生活進行了一項長達31個月的研究。團隊於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期間,反覆觀察牠的活動軌跡及對棲息地的喜好,累積觀察時數達422.5小時。
這項研究為老年動物行為科硏增添重要文獻。目前對於老年動物的研究並不多,主要集中在獸醫學的領域,而這項關於安安的行為研究為大熊貓生物學及生態學帶來了難得的貢獻。
研究項目負責人及海洋公園公司高級研究員馬思慧博士(Dr Eszter Matrai)表示:「我們把安安的日常活動分為幾個類別,並記錄牠在棲息地內不同路徑行走的次數和模式,讓我們更了解牠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而所收集的寶貴數據更有助我們評估牠的身心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提升牠的福祉。」
團隊將「香港賽馬會四川奇珍館」內兩個棲息地區域的15條路徑分類為少於20度角的緩坡,和多於20度角的斜坡,並透過現場觀察和影片分析,了解安安對不同斜度路徑的喜好。團隊更邀請了20名曾接受動物行為解讀培訓的實習生參與觀察。
研究發現,安安懂得透過選擇停留位置及路徑,減低體力消耗。除了喜愛在接近休息室的位置活動,牠對上落斜坡的路徑亦有不同偏好︰上坡時傾向使用較平坦的緩坡,下坡時則會使用較斜的陡坡,因此上坡的路徑亦會有所延長,此行為模式和野外大熊貓相符。
馬思慧博士指出:「這套突破性的路徑分析研究方法,能協助我們評估所照顧動物的健康狀況,例如足部和肌肉骨骼系統的健康、關節炎狀況等,分析結果亦提供客觀的數據,顯示老化及疾病如何影響動物的生活模式。研究結果亦可用於提升動物棲息地,以及令動物長期護理精益求精。」
她續稱:「在提升大熊貓福祉的基礎上,研究結果不但能用於設計改進,令棲息地更舒適,亦能協助護理人員更有策略地在棲息地添置豐容物,以增加動物與環境的互動,讓牠們充分使用棲息地的空間。這些發現不限於展館設計的層面,亦啟發護理團隊根據動物年齡與季節因素所引致的行為變化,為動物制訂更貼身的護理計劃及加入環境豐容物。」
馬思慧博士又表示,海洋公園所研發的這套路徑分析方法容易操作,可應用於不同物種,而其他動物設施亦可跟隨採用。
香港海洋公園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推動科學發展,並透過不同研究協助提升動物福祉,推動動物保育和教育。公園發表過多篇關於大熊貓及其他物種的論文,題目涵蓋不同的主題,包括大熊貓腸道微生物多樣性與關節炎治理。除此之外,公園亦積極與學術界和研究論壇交流大熊貓知識,例如安排佳佳和安安的骨架用作獸醫學及教育用途。
香港海洋公園研究團隊現正進行十多個園內研究項目和20多個與其他機構合作的研究項目。同時團隊亦積極推行實習生和義工計劃,由2010年至今,已有來自逾50個本地及海外教育機構、超過300 名學生參與。
論文 “Monitoring the world-oldest zoo-housed mal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A case-study on pathway utilisation” 於2024年7月在業界評審期刊Zoo Biology發表,全文可於https://doi.org/10.1002/zoo.21853 瀏覧。